每日經濟新聞 2025-08-22 15:52:08
賽場的拼搏、人間的煙火、城市的國際氣質,無數次在此巧妙“同框”,這不僅僅只是一場屢破紀錄的國際頂級賽事,更是一個生機盎然、對外開放的“窗口”。過去,我們曾無數次透過這樣的“窗口”望向世界,上下求索;如今,透過世運會的“窗口”,世界望向成都,看到了一個現(xiàn)代化與國際化的城市在此鮮活展現(xiàn)。
每經記者|謝陶 每經編輯|劉艷美
圖片來源:新華社
每座具有國際辨識度與影響力的城市,總能于不同的發(fā)展階段,主動出擊,創(chuàng)造屬于自己的“高光時刻”。
1992年,巴塞羅那奧運會奏響了一曲關于城市更新的狂想曲;2022年,北京冬奧會開啟了一個屬于冰雪運動的全民時代;剛剛落幕的成都世運會,則以其賽場內外的萬千氣象,一次次重塑這個世界有關美好生活與公園城市的想象。
賽場的拼搏、人間的煙火、城市的國際氣質,無數次在此巧妙“同框”,這不僅僅只是一場屢破紀錄的國際頂級賽事,更是一個生機盎然、對外開放的“窗口”。
圖片來源:張建 攝
過去,我們曾無數次透過這樣的“窗口”望向世界,上下求索;如今,透過世運會的“窗口”,世界望向成都,看到了一個現(xiàn)代化與國際化的城市在此鮮活展現(xiàn)——“九頭身”裁判展現(xiàn)“法拉利式”優(yōu)雅,收獲30萬粉絲熱愛;外國選手入鄉(xiāng)隨俗,穿梭在荷花池批發(fā)市場和玉林的巷子深處;運動員們在賽場外乘游船夜游錦江,感受天府文化底蘊……
8月7日—8月17日,成都世運會為世界留下了不可復制的“成都記憶”,完成了一場獨特的“文化敘事”。更為重要的是,在重塑世界想象的同時,它亦為這座城市積蓄起寶貴的發(fā)展?jié)撃芘c“無形資產”。而這,正是一座常住人口超2100萬人超大城市實現(xiàn)進化的關鍵。
就像國際世界運動會協(xié)會主席何塞·佩魯雷納所評價那樣,本屆賽事是史上最好的一屆世運會。“成都世運會的舉辦,為未來舉辦世運會的城市定下了一個新的高度和標準!”
成都世運會,是世運會歷史上規(guī)模最大、人數最多的一屆世界運動會,涵蓋34個非奧項目、吸引了來自116個國家和地區(qū)的6679名運動員、隨隊官員和技術官員參賽,造就了屬于成都的“萬有引力”。
圖片來源:張建 攝
賽場之內,世界各國的運動健兒突破競技的極限,累計打破18項世界紀錄, 81個國家和地區(qū)的運動員登上領獎臺,獲獎國家和地區(qū)的數量創(chuàng)歷屆世運會之最。中國體育代表團更是在本屆世運會上創(chuàng)下歷史最好成績,奪得36金、17銀、11銅共64枚獎牌,金牌、獎牌總數均創(chuàng)歷史新高,首次位居金牌榜和獎牌榜第一。
與此同時,國內外運動員也在奮力攀爬體育精神的極限——意大利殘疾人自由潛水運動員吉安盧卡·維斯孔蒂,在開幕式上拒絕輪椅、堅定走完全程,贏得滿堂彩;空手道運動員龔莉經過漫長術后恢復和艱苦訓練,為中國隊奪得空手道項目歷史首金;包括龍鄧喜、李雨財在內的中國殘疾人運動員用行動證明,“殘疾不是局限,而是另一種拼搏的勛章”。
圖片來源:張建 攝
賽場之外,這座奮進中的創(chuàng)新創(chuàng)造之城,則用“成都造”硬核科技突破了世界關于大型賽事的想象——首次啟用賽事流媒體直播平臺,向全球同步賽事盛況;室外安保機器人24小時巡檢,于無聲處守衛(wèi)賽事安全;“小吒”機器人智能化導覽如“私人管家”般貼心……
圖片來源:新華社
“中國以一場堪比奧運會辦賽標準的盛會,為下一屆主辦國德國樹立了標桿。”《法蘭克福匯報》如是評價。
“從北京奧運會再到如今的成都世運會,無論是街頭穿梭的新能源汽車,還是賽場內外形態(tài)各異的機器人,讓我深深感受到中國的快速發(fā)展。”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至今,參與報道過數十次國際重大賽事的匈牙利記者薩樂馬什·彼得不禁感慨。
本次世運會所展現(xiàn)的“黑科技”,只是這座城市近年來科創(chuàng)持續(xù)突破的最佳注腳之一。
截至2024年底,成都全社會研發(fā)投入824.12億元、較上年增長12.4%,連續(xù)9年保持兩位數增長。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(fā)布的《2024年全球創(chuàng)新指數報告》顯示,成都在“科技集群”百強榜排位升至第23位,已連續(xù)6年排名躍升。
在見證振奮人心的世界紀錄與科技創(chuàng)新外,這座雪山下的公園城市向世界展現(xiàn)了一種美好生活的活力——以人為本,體育活力與生態(tài)活力交融共生。
圖片來源:新華社
體育活力遍布城市角落。天回小學憑借跑酷運動出圈;浮士德球、短柄墻球等小眾項目勃興;軟式曲棍球、自由搏擊等走向大眾……體育成為了一種全新的生活風尚。
自成都世運會籌辦以來,成都年均舉辦各級各類全民健身賽事活動超過5000場次,市民參與新興潮流運動項目的占比提升至18%,帶動全市體育人口突破980萬人。如今,成都已建設提升體育公園87個,統(tǒng)籌打造130個“世運空間”,全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3.0平方米,比2023年增長15%,位居全國前列。
成都已然成為一座2100萬人的“天然體育場”——這是世運留下的最為寶貴的“賽事遺產”之一。
圖片來源:張建 攝
生態(tài)活力浸潤街頭巷尾。從碳積分兌換特許商品的環(huán)保實踐,到1500多個公園星羅棋布,再到9600余公里天府綠道串聯(lián)成網,成都世運會將“公園城市首提地”的生態(tài)活力展現(xiàn)得淋漓盡致。錦江之上,魚翔淺底,雪山環(huán)繞。“沒想到這座超大城市,能有如此自然的生態(tài),綠色低碳早已融入當地居民的日常。”一名英國游客在世運會期間由衷稱贊道。
如今,成都綠色低碳產業(yè)產值超2600億元,城市在自然中“有機生長”。成都公園城市建設經驗更是入選了聯(lián)合國《中國人類發(fā)展報告特別版》,形成全國“引領效應”。
圖片來源:張建 攝
在國際世界運動會協(xié)會副主席湯姆·迪倫看來,“過去的半個月,我們看到成都不僅僅是一座主辦城市,更多是一個家園,一個展示體育卓越成就,與文化交流并行綻放的家園。”
體育氛圍日漸濃郁,生態(tài)本底持續(xù)優(yōu)化,一個更為宏大的體育產業(yè)版圖由此處顯露、生長、不斷延展。過去三年,成都相繼舉辦了世乒賽、大運會、湯尤杯等國際和全國性賽事140余項,獲評2024年全國唯一的體壇榜樣“年度體育城市”,入選國家首批體育消費和賽事經濟試點城市。
本次世運會,成都也再次站上世界舞臺的C位,通過文化交流與提升互聯(lián)互通水平,完成了對外開放的又一次“進階”。
文化交融,持續(xù)與世界對話。從都江堰的古堰,到人民公園的蓋碗茶,外國朋友深度體驗這座城市的多元文化與開放胸懷,紛紛成為了成都的“自來水”,在全球社交平臺“貢獻”了上億次的流量與點贊。
圖片來源:新華社
“賽場上是對手,賽場下是朋友。”運動員們以賽會友,化身文明互鑒、民心相通的友好使者——
簡陽文體中心游泳館里,外國友人在比賽間隙學起八段錦;塞浦路斯的邁克爾·喬治歐沉醉于中式熏香;美國蓋蒂攝影公司記者在Instagram分享大熊貓照片。印度武術選手納瑪塔·巴特拉說,她從2015年開始練習武術,從強身健體到入門,也喜歡上了中國文化。“聽說成都青城山的武術很有名,希望有機會去領略中國傳統(tǒng)的武術文化。”
互聯(lián)互通,推動更高水平開放。在愛沙尼亞大使館公使馬濤眼里,成都的萬千氣象就是包容與開放,“免簽政策的推行,拉近了與世界的距離,讓更多人有機會來這里旅游和文化交流。”截至8月1日,成都航空口岸今年入境游客88.4萬余人次,同比增幅達56.3%。隨著100個精品消費新場景、“跟著賽事去旅行”、世運會“票根經濟”的火爆,“體育+”流量正轉化為城市發(fā)展的經濟增量。
圖片來源:張建 攝
文化交流互鑒,文旅消費激活的背后,是成都始終以開放視野,提升國際互聯(lián)互通水平,將國際化服務細節(jié)延伸至“最后一公里”——
推出“一站式”外幣兌換服務、入境人員最快5秒完成海關檢查作業(yè)、青城山-都江堰景區(qū)購票平臺支持全球41種貨幣實時結算、成為全國首個公共交通全面兼容外卡支付的城市。這一切,折射出一座內陸開放高地,極具前瞻性、創(chuàng)新又務實的“開放實踐”。
透過這場國際盛會,成都深度展現(xiàn)了拼搏進取的城市精神與開放包容的文化魅力。在成都看見世界,讓世界靠近成都。這座城市從沒將目光限于一隅,而是通過世運會這樣一個寶貴的“窗口”,以賽營城,重塑世界想象,積蓄發(fā)展動能,求索出一個全民共享、以人為本的“成都答案”。
如需轉載請與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聯(lián)系。
未經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授權,嚴禁轉載或鏡像,違者必究。
讀者熱線:4008890008
特別提醒: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,請作者與本站聯(lián)系索取稿酬。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(xiàn)在本站,可聯(lián)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。
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